作者:陈秉公 时间:2010-08-07 点击数: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引起吉大学者的热议,日前,吉大新闻网记者采访了吉大匡亚明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秉公。
对于《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陈秉公认为一个巨型文明的振兴或复兴需要三个先决条件:思想力领先、科技生产力领先、文明凝聚力领先。这是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的规律,所有文明概莫能外。《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使人再次看到这三个希望,更加增强了对中华文明复兴的坚定信心。
陈秉公认为,这是中华思想力领先的希望。思想力是人类的最高生命力,是文明的灵魂、深邃的思维和“沉思”的目光,是回应一切挑战和压力的精神力量之源。对于一个巨型文明而言,尤其如此。这是文明发展的先导。任何一个文明要想领先于世界,首先必须做到思想力领先。思想力不足的文明不可能领先于世界。思想力往往表现于学术思想和政府的核心决策之中。依据吕思勉先生的统计,中国学术史可分7段,先秦诸子百家、两汉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近代以来的新学。只有先秦的学术最具创造力,思想力最强。它创造的学术思想支撑中华民族辉煌到1800年前后。清朝的思想力最弱──落后于时代,中华文明终于遭遇了百年屈辱。直到20世纪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学术思想走上了“马中西”融合的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至今,中华文明的思想力,已成为最适合中国,最具融合性,也最具前景的思想力。这是中华文明思想力领先于世界的良好起点。《纲要》所规定的“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教授治学”、“学术自由”、学术与行政权分离等,给中国建设领先于世界的、“高势位”的思想力创造了比以往更优越的条件,带来巨大希望。
陈秉公认为这是中华科技生产力领先的希望。人类文明史同样告诉我们,一个文明要想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必须具备另一个条件──成为世界科学技术活动的中心。这是文明发展的基础。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的汤浅光朝先生曾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理论。他将研究结果绘制出科学活动的统计曲线,形象地展示了十六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过程,被称为著名的“汤浅曲线”。汤浅曲线说明,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成果数如果超过同时期全世界重大科学成果数的25%,说明“科学活动中心”已转入该国。这个国家也将成为世界文明活动的中心。今天,中国的科学技术的起势很好,成就很大,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缺少重大原创性成果──“数量遮蔽质量”。既使像清华、北大这样的中国最高学府也未能例外。今天,中国学术界的最大任务就是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创造占世界25%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将世界科技活动中心转移到中国。《纲要》为此提出系统性的政策措施。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教育经费到2012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还有具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政策等,使人看到希望,受到鼓舞。
陈秉公认为这是中华凝聚力领先的希塑。人类文明史还告诉我们,一个文明要想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必须具有强大的文明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的文明是不可战胜的,而失败的文明往往失败于丧失文明凝聚力──“兄弟阋于墙”。由于兄弟纷争导致国家被瓜分,甚至被毁灭的典型案例便是17世纪中叶的波兰。当时的波兰堪称文明而强大,其版图包括今日的波兰、立陶宛、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但是,发生了内讧和内战,居住在乌克兰地区的头人造反,并申请邻居俄罗斯支援。俄罗斯立即将乌克兰划入俄罗斯版图并派出大军。从1653年起俄罗斯、鞑靼汗国和乌克兰联军开始进攻并击败了波兰军认。结果是,波兰被瓜分,乌克兰划入俄罗斯,乌克兰人全部变为沙皇的“农奴”!而鞑靼军队不要领土,只要黄金和人口,所过之地一片废墟。被贩卖到君士坦丁堡的“俘虏”,女俘只值三支箭,三个壮男能换一张弓。恩格斯说,这场战争的实质是满足了沙俄对乌克兰的吞并。不止于此,此后俄罗斯还与普鲁士等国联手瓜分并灭掉波兰国,只是后来波兰民族通过起义恢复了不多的国土。这是人类国家兴亡史上的千古悲剧和永久的伤痛!起因只在“兄弟阋于墙”。由于人类的特性,社会分层不可避免,问题只在于怎样控制分层的差距和保证分层的合理“流动性”。《纲要》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对农民和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关注和政策,做到了全民族受教育的“机会平等”。这有两个重大意义:首先,做到了中国人数最多的阶层──农民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力的平等,并获得了“流动机会”的平等。其次,保证了中国杰出人才产生的人口基础的完整性,避免了可能的残缺性。这两者对于中华文明复兴都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